陳芃伶:「我們的文化太弱勢,我不做就沒人做了。」
走進南澳鄉金岳社區發展協會,
迎面而來是一位看起來年約20多歲的女生。
怎麼樣也想不到,她就是我們這次要拜訪的人,陳芃伶總幹事。
「小時候的印象,蘇花公路就是『吵』,因為從小住在南澳蘇花公路旁,每天都很多大卡車經過。小時候坐爸爸的車,開蘇花公路都會『吐』。爸爸喜歡開車載全家出去玩,就是走蘇花,爸爸都會停在觀景台,全家下車拍照。」陳芃伶雖然嘴裡講的都是缺點,卻可以看到她眼中對「家」的愛。
「『回家』這件事情,以前是『找自己』、『找認同』,因為我只知道我住在蘇花公路邊,我不知道我哪個部落。現在的話,我知道我是金岳人,我的舊部落是流興部落。我覺得很幸福,可以在自己家工作。」年過而立但未屆不惑的陳芃伶,曾經在大城市求學,如今卻不留戀都市的喧囂,轉而奔向寧靜卻樸實的家鄉─南澳金岳社區。
因為台大城鄉研究所實習的機緣,陳芃伶開始真正認識自己的「家」。「小時候不知道『流興』。第一次有機會回舊部落是2006年,那時候上山一片雜草,我找不到阿公阿嬤家。後來2008年,才找到每個人家,那時候幫忙砍草的人還夢到老人家到夢裡答謝。」
那天我們到訪,協會裡除了陳芃伶這個「青年」,放眼望去,一群部落的阿公阿嬤正在上平板操作課程。不免好奇詢問,除了妳,沒有別的年輕人了嗎?

「之前有人來過,但現在都走了。」看得出陳芃伶的落寞與些許無助,但她知道,等著她做的事情太多,根本沒太多時間難過與喪志。「從事協會的工作,一直都會有挫折,我都用出國旅遊,轉移時空來放鬆。不然就是打掃啊,整理家裡,工作前也一定要稍微整理書桌,就像是整理思緒一樣。」
一個人的力量做得來嗎?沒有想過要放棄嗎?「因為我們的文化太弱勢,我不做就沒人做了。」陳芃伶語氣無奈,卻異常堅定。
結束訪談後,我仔細回想剛剛的一切。她的一字一句,一言一語,都讓我瞠目結舌。這個小女生,不顧一切、用盡力氣的想要保住自己的家,自己的文化。相較於她的赴湯蹈火、在所不辭,我們顯得多麼微不足道。僅能以短篇的人物故事,盼望能將微薄的一點力量或信念,傳遞給她。